歸脾湯

【方名】:歸脾湯 【出處】:《正體類要》

【分類】:補益劑-補血

【組成】:白朮(3克)、當歸(3克)、白茯苓(3克)、黃耆炒(3克)、遠志(3克)、龍眼肉(3克)、酸棗仁炒(3克)、人參(6克)、木香(1.5克)、炙甘草(1克)

【方訣】 【功用】:益氣補血,健脾養心。 【主治】:1.心脾氣血兩虛證。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,盜汗,體倦食少,面色萎黃,舌淡,苔薄白,脈細弱。2.脾不統血證。便血,皮下紫癜,婦女崩漏,月經超前,量多色淡,或淋漓不止,舌淡,脈細弱。(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、功能性子宮出血、再生障礙性貧血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神經衰弱、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血者。) 【用法】: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 【禁忌】:斟酌。

【方解】:本方證因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氣血虧虛所致。心藏神而主血,脾主思而統血,思慮過度,心脾氣血暗耗,脾氣虧虛則體倦、食少;心血不足則見驚悸、怔忡、健忘、不寐、盜汗;面色萎黃,舌質淡,苔薄白,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。上述諸症雖屬心脾兩虛,卻是以脾虛為核心,氣血虧虛為基礎。脾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,《靈樞·決氣》曰:“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是為血”,故方中以參、芪、術、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,使氣旺而血生;當歸、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;茯苓(多用茯神)、酸棗仁、遠志寧心安神;木香辛香而散,理氣醒脾,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,複中焦運化之功,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,使補而不滯,滋而不膩;用法中薑、棗調和脾胃,以資化源。全方共奏益氣補血,健脾養心之功,為治療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氣血兩虛之良方。

本方的配伍特點:一是心脾同治,重點在脾,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,方名歸脾,意在於此;二是氣血並補,但重在補氣,意即氣為血之帥,氣旺血自生,血足則心有所養;三是補氣養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,補而不滯。故張璐說:“此方滋養心脾,鼓動少火,妙以木香調暢諸氣。世以木香性燥不用,服之多致痞悶,或泄瀉,減食者,以其純陰無陽,不能輸化藥力故耳。”

(《古今名醫方論》) 本方原載宋·嚴用和《濟生方》,但方中無當歸、遠志,至明·薛己補此二味,使養血寧神之效尤彰。本方的適應範圍,隨著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,不斷有所擴充,原治思慮過度、勞傷心脾之健忘、怔忡。元·危亦林在《世醫得效方》中增加治療脾不統血之吐血、下血。明·薛己《內科摘要》增補了治療驚悸、盜汗、嗜臥少食、月經不調、赤白帶下等症。

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、芪、朮、草以益氣補脾。前者以補氣藥配伍養心安神藥,意在心脾雙補,複二髒生血、統血之職,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、健忘失眠、體倦食少,以及脾不統血之便血、崩漏等。後者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,意在補氣升提,複脾胃升清降濁之能,主治脾胃氣虛、氣陷之少氣懶言、發熱及臟器下垂等。

【化裁】:崩漏下血偏寒者,可加艾葉炭、炮薑炭,以溫經止血;偏熱者,加生地炭、阿膠珠、棕櫚炭,以清熱止血。

【附注】: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,體倦食少,便血或崩漏,舌淡,脈細弱為辨證要點。

【文獻】:方論 汪昂《醫方集解·補養之劑》:“此手少陰、足太陰藥也。血不歸脾則妄行,參、術、黃芪、甘草之甘溫,所以補脾;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龍眼之甘溫酸苦,所以補心,心者,脾之母也。當歸滋陰而養血,木香行氣而舒脾,既以行血中之滯,又以助參、芪而補氣。氣壯則能攝血,血自歸經,而諸症悉除矣。”

下一篇贊安諾Xanax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